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春節專欄: 春晚遭聯名抵制 侮辱女性歧視單身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  大年初二,一封以“抵制毒春晚”為主題的公開信在網上4小時征集到1000多人聯署,公開信指責春晚《喜樂街》《小棉襖》《這不是我的》《車站奇遇》等多個節目,歧視侮辱女性、肥胖者、南方人、單身者等群體,要求央視道歉並停播相關節目。


  

  《喜樂街》


  據@頭條新聞,大年初二,一封以“抵制毒春晚”為主題的公開信在網上4小時征集到1000多人聯署,公開信指責春晚《喜樂街》《小棉襖》《這不是我的》《車站奇遇》等多個節目,歧視侮辱女性、肥胖者、南方人、單身者等群體,要求央視道歉並停播相關節目。

  提問者認為,作為全國人民年夜飯的春晚,公然把“剩女”、“女漢子”、“胖/矮”、“三十塊賣女兒(捐給大學生)”、“女領導主要工作就是睡覺”此類單程笑點拿上桌強行撓癢,簡直是前所未有的糟心。幾位回答者,以及微博上陸續出來的吐槽也跟著認定,這是妥妥的歧視,在列出以往春晚從殘疾人到南方口音等歧視罪行史後,將今次對女性群體的歧視,進一步用波伏娃和阿瑪蒂亞等人的理論闡釋,更擔憂的指出隱藏在背後的那個最嚴重問題----從導演到演員,乃至絕大多數普通觀眾(更包括很多女性觀眾),基本都沒把這當做一回事。


  確實,如若不留意這一帖子,不但直男癌如我(拿歧視用語進行自稱?)沒當回事,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沒從中看出聽出任何問題。那麼究竟是身邊女性都習慣了這類“被歧視”,還是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有些過於小題大做甚至無事生非呢?


  細想從知乎上發酵開來的聲討,罪行主要集中在春晚的受眾和傳播者兩者。前者是被歧視了還麻木著無所謂的公眾(不止包括女性),後者是春節時段受關注度最高的官方喉舌。

  從以往鞏漢林刻意模仿的南方口音,到范偉的殘疾人扮相,再到釘子戶潘長江自認也自嘲的矮胖形象,適應了春晚歧視狀況的,遠不止是這次的半邊天女性群體。可能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會覺得,這能有什麼問題,相較因侮辱宗教群體而遭致屠殺的《查理周刊》,春晚這點“壞趣味”又算得上多邪惡呢?甚至,不指出問題的話,我們壓根還不覺得這趣味“壞”。而也有從頭到尾就不爽春晚的姑娘,覺得所有關於女性、潘長江和胖子的喜劇類節目都有問題,產生的心理惡心以及被冒犯感,和看彭浩翔那些惡搞電影如出一轍甚至更甚,卻也覺得自身可能因為讀了太多理論,而太過於追求政治正確。

  如果按著歧視的詞語釋義----人對人就某個缺陷、缺點、能力、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對待,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,多帶貶義色彩,屬於外界因素引發的一種人格扭曲。那麼春晚歷史上的這些節目,看上去確實可以證據確鑿的算作歧視。只是定義中那個使手評論群體得到“不同程度的損失”,就實在因人而異了。被春晚傷害到的姑娘會認定節目真已構成歧視,只是如果歧視與被歧視雙方都沒意識到的話,說出來反倒像主動挑起二元對立。而如果絕大多數不覺被歧視的對象,反倒樂於其中呢?那麼指控以及指控背後的約束,會否在處決“壞趣味”的同時,也帶來更為可怕、處處提防的“無趣味”?而多數人不在乎被歧視的“趣味”,又能否影響甚至強加於少數敏感者的內心?所有這些,或許永遠是難解之題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, 我也來說幾句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    (其它新聞評論)
    評論1 WhyNot 2015-02-24 11:36
    看了《喜樂街》,有些為女同胞悲哀:“女神”和“女漢子”,都是男人的口味!
    上一頁1下一頁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8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.0015 秒